太子參栽培技術
(仁壽創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太子參主產于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及安徽的宣城、郎溪、廣德等縣,目前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植物形態]
太子參株高15─20cm,塊根直立,呈長紡錘形,外皮淡黃白色,葉對生,倒披針形。夏季開花,花有兩種類型:莖頂的花,有花瓣,白色常年不孕;近基部的花無花瓣結實。朔果球形。
[生活習性]
太子參喜氣候溫和而濕潤的環境,怕高溫,氣溫30℃以上時生長停滯,進入夏季休眠,性耐寒冷,具有在低溫條件下發芽、發根的特性。畏強光,在烈日下易枯萎;在陰濕的條件下,生長良好。喜肥沃、怕澇,要求疏松、肥沃,含有豐富腐殖質,且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輕壤土,果園間作最適宜。凡在貧瘠、土壤過粘、土質堅實、排水不良及低洼之地,均可不宜種植。
[種植技術]
太子參用種子和塊莖繁殖。
1、選地與整地:選擇坡向北或向東的丘陵坡地或地勢較高的平地。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好,前作以豆類、蔬菜等早秋作物為好。前作收獲后,將土壤翻耕25─30cm,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追肥2500公斤,加過磷酸鈣2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栽種前再淺耕一遍,然后做成1.3m寬的龜北高畦,四周開30cm寬的排水溝,以利排水。
2、播種育苗:太子參因其蒴果成熟后就開裂,種子落入土中,不易采收,一般是利用收獲后的參地,加以管理,地里種子實生苗培育一年后,再行移栽。但若有種子,也可播種育苗。播種分春播或秋播。春播,于2月下旬至3月中旬;秋播,于9月酷署過后進行,將1份摧芽籽拌10份細土,均勻地撒入畦面,摟松耙平。播種前,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20cm橫向開溝條播,溝深1cm,然后將摧芽種籽拌草木灰(或細土)均勻的播入溝內,覆蓋細土1cm(厚)左右,以不見種子為宜,蓋上稻草澆1次透水,保濕保溫。半個月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揭去蓋草,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時進行移栽。一般秋播于10月下旬地凍前栽種,春栽于春季4月份移栽。選陰天,將參苗帶小土團移植大田,按行株距12×6cm,將幼苗的莖節橫放溝內僅留頂葉,以減少蒸發有利成活。栽后澆1次定根水,若遇烈日直射,可對幼苗蓋草遮蔭。幼苗生根成活后拆除覆蓋物。栽種前,將參田做成1.3m寬的高畦,畦面排成龜背形,四周開30cm的排水溝,以利排水。
3、塊根繁殖:栽種期以“霜降”后為宜,過晚,天氣寒冷,年前不扎根,影響產量。選擇健壯,芽頭完整,參體肥大,無傷、無病蟲害的作種根。在畦面上橫向開溝深9cm;將塊根撒在溝內,株距4─6cm,芽頭向上,斜栽入溝中,做到種根“上齊下不齊”,芽頭離地面6cm左右。行距12─15cm,再橫向開第二條溝,將挖出土蓋在第一條溝內,畦面稍加鎮壓,整成弓背形,每畝需40公斤左右種根。
[田間管理]
齊苗后進行1次淺松土,結合除草追施1次肥,每畝追堆肥1000─1500公斤,以促幼苗生長健壯。見草就拔,保持田是無雜草,5月上旬植株已封行,可停除草. 苗長7cm高時可將溝內的土堤上畦面,撒于株旁培土,厚度在1.5cm以上,不宜過厚,否則發根少,影響產量。雨季注意排水,旱時應注意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促使根部發育。
防治病蟲害
1 、病毒病 受害植株葉片皺縮,植株干枯,塊根細小。防冶方法:注意防治蚜蟲;遠無病株或實生苗留種;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力;實行輪作。
2、 葉斑病 發生于雨季,為害葉片,嚴重時植株枯黃而死。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1:l:10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噴霧。
3、 根腐病7~8月高溫高濕季節發病嚴重。發病初期,先由須根變褐腐爛,逐漸向生根蔓延,最后全根腐爛。防治方法:栽種前塊根用25%多菌靈200倍液浸種10min;而后及時排水;發病期用50%多菌靈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病株穴。
4 、地老虎、蠐螬、金針蟲 幼蟲咬食塊根或根莖,尤其在塊根膨大、地上部即將枯萎時危害嚴重。防治方法;用******毒餌于傍晚撒到田間進行誘殺。
四川天麻種植--四川重樓種植--四川白芨種植--四川射干種植--四川白術種植--四川旱半夏種植--四川川佛手種植--四川鐵皮石斛種植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