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山區氣候條件獨特,很多地方特別適宜中藥材生長,是發展中藥材產業的理想場所。但因認識上存在的諸多誤區,致使山區中藥材種植一直處于小打小鬧狀態,沒有真正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山區適合種植哪些藥材,山區種植藥材需注意哪些問題?下面一起看看吧。

百草都是藥,山區有藥用價值的植物種類多、分布廣。從海拔幾千米的高山到海拔只有幾百米的低山,都有可以種植的藥材,但中藥材種植基地(藥材場)為什么一定要選擇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寒山區?藥農為什么要選擇在交通不便、環境惡劣的高山種藥?為什么只有高山種藥長盛不衰?
要弄清這些問題,首先對藥材的一些常識要有所了解。山區中藥材雖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但真正有人常年收購、有經濟價值、能夠“變錢”的中藥材只有二十多種,其中大部分為“家生”(人工栽培)藥材,也有部分“野生”。真正能夠實現規;N植的主要是家生藥材;野生藥材經人工馴化后雖可轉化為家生,但短時間內難以形成規模和產生經濟效益。而家生藥材大部分都種植在高山,尤其是一些價格較高的珍稀、名貴藥材,基本上都出產于高山。
為什么“好藥”出高山呢?這主要是因為,只有高山的氣候、土壤與生態環境才適合“好藥”生長。以鄂西北山區為例,雖然同是山區,但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區與低山相比氣溫明顯較低,尤其是夏季,高山氣候涼爽宜人,日夜溫差較大,降雨充沛,植被茂密,常年云霧繚繞,空氣、土壤、環境濕度較高,紫外光強,但林緣、林下直射光較弱,土壤大部分為黃棕壤、白鱔土,有機質含量較高,這些條件恰是大多數中藥材(尤其是根莖類藥材)生長所必需的。很多藥材(如黨參)只有在高山生長才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與經濟價值。一些名貴藥材(如重樓)對環境條件要求更為嚴格,只能在高海拔環境下生長。正因如此,中藥材種植基地(藥材場)只能建在高山,雖然也有一些藥材(如旱半夏)能夠在低山種植,但不是主流。
種植中藥材,很多新入行者喜歡“追漲殺跌”,即看什么藥材價格高就種什么,什么藥材價格暴漲就種什么,價格偏低、價位下跌的藥材則“不屑一顧”。
其實,種植中藥材最忌諱的就是“追漲殺跌”,因為“身價”高的藥材,一般都對環境要求嚴格、種植難度大、需要工夫多,或者需要生長的年限長、單產水平低。中藥材少則為“寶”,多則是“草”,因而價格波動相對較大。有的藥材會因一時的缺貨出現價格暴漲,但暴漲之后往往隨之而來的是面積猛增。一旦供求關系發生逆轉,產品供過于求,價格就會出現暴跌。因此種藥的行家,一般不是盲目“跟風”,什么藥材價高、什么藥材價漲就種什么,而是根據當地的資源與環境,種植2~3種最適合當地生長、最有市場競爭力的主導藥材,再搭配種植4~6種輔助藥材。經驗豐富的藥農,還將生長期長(需生長3~6年)的藥材與生長期短(需生長1~3年)的藥材搭配種植,盡量做到長短結合,再根據多年的種植經驗,分析判斷藥材市場價格走向,每年對各種藥材的面積、比重做出適當調整,然后按照計劃培育種苗,長期堅持種植。這樣無論市場價格如何波動,都能獲得比較理想的經濟效益。
但“追漲殺跌”者,一般是在某種藥材價格高時突然起意,然后倉促大面積種植。由于沒有提前做好準備,種苗全靠臨時購買,不僅價格較高,而且質量沒保障。這樣一是容易種植失敗,二是成本明顯抬高,缺乏市場競爭優勢。由于中藥材從種到收,短則需要數月,長則需要數年,產品出來后,市場與價格可能已發生巨大變化,甚至跌入低谷。因此“追漲殺跌”風險很大,即使僥幸成功,也不能當作經驗推廣。
由于山區海拔高差懸殊,立體氣候明顯,能夠生長的中藥材種類很多。但真正適宜規模種植的藥材,其實并不多。另外,不同地域、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地塊,環境存在很大差異,適宜種植的中藥材也不相同。因此,在種植之前,一定要先弄清不同地域適合種植哪些藥材。
總體上講,準備規模種植的藥材,首先應該選擇適應當地環境,已經在當地常年規模種植,栽培、采收、加工技術成熟,產量高而穩定,藥材質量上乘,功效地道實在、確切可靠,療效較好的“道地藥材”;其次是當地常年搭配種植的小藥材;再次是當地的野生中藥材。這些中藥材對當地環境適應性較好,一般都能種植成功,而且產量穩定、質量可靠。對外來中藥材,特別是一些小報、廣告上刊登的“新、奇、特”“速生、高產、高效”品種,應持謹慎態度,要堅持先試驗示范,種植成功后,經鑒定產品質量合格,效益可靠后再逐步推廣,切不可頭腦發熱,匆忙大面積種植。
具體到山區不同區域,以海拔對中藥材種類影響最大。最適宜種植藥材的地域一般在海拔千米以上,適宜種植的主要藥材品種有款冬花、黨參、川烏、牛膝、川芎、獨活、云木香、柴胡、桔梗、黃連和天麻等。一些瀕于滅絕的名貴野生中藥材(如七葉一枝花),近年來由于價格暴漲逐步引起高山藥農關注,開始人工馴化栽培。由于中藥材生長年限較長(少數1~2年,多數在3~5年),且根系密集發達,枝葉覆蓋度高、覆蓋時間長,能夠減少土地裸露,防治水土流失,利于環境保護。因此,從長遠看,它是替代對高山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烤煙以及部分農作物的最佳產業。
海拔千米以下的二高山與低山,適宜種植的中藥材品種有金銀花、留蘭香、柴胡、桔梗、太子參、白芷、白芍藥、牡丹皮、牛蒡子、瓜蔞、板藍根、決明子和旱半夏等,但最好種植在年積溫有限,農作物產量不高的二高山地區,且最好與農作物間作套種,或者在新退耕還林地與幼齡樹苗套種,以提高種植效益,化解市場風險。
除草本藥材外,從長遠看,杜仲、厚樸、黃柏、等木本藥材在山區也較有發展前途。
近年來,中藥材價格普遍上漲,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藥材種植目前面臨許多新難題。
1. 高山人口下遷帶來的藥農數量直接減少
高山雖適宜種藥,但生活條件艱苦,加之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就醫、就學都非常困難,屬重點生態移民、扶貧搬遷對象,很多藥農都遷出大山,改做其他行業。
2. 年輕一代不愿意種藥
種藥雖然賺錢,但比種糧生產生活條件更差,也更加辛苦。因此,很多年輕人寧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種藥。老一代藥農越來越少,新一代卻不能接上,這就使藥農呈總體減少趨勢。
3. 種藥成本急劇上升
近年來,留村務農的山區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數量很少,高山勞動力數量更少,請工難、工價高已成為山區發展中藥材產業的主要瓶頸與障礙。
4. 標準化種植水平較低
為保證中藥材質量,近年來國家要求各中藥材產區必須建立道地中藥材標準化(GAP)生產基地,嚴格落實規范化、標準化種植。但目前山區藥農大多采取分散自主經營,組織化程度很低,標準化種植難以落到實處,不能與市場要求及時有效對接。
針對以上新問題,山區發展中藥材產業,一要積極引進有實力的藥企,建設道地中藥材標準化(GAP)生產基地,確保產品能與市場有效對接;二要幫助藥農建立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藥農的組織化程度,確保標準化生產能夠落到實處;三要鼓勵土地流轉,大戶經營,提高藥材種植的專業化程度,培育“專業藥農”;四要引進、推廣適宜山區作業的小型農機具,提高藥材種植的機械化程度,進而提高工效,降低成本,減輕勞動強度,解決高山缺勞力、工價高等問題;五要抓好中藥材基地的通路、通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