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鄉村產業,是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
“老李,修枝要輕,密的枝椏要剪掉,這樣的稀疏程度剛剛好。”在團山村的佛手種植基地里,仁壽創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鄧老師正在指導前來幫工剪枝的村民。

7年前,團山村這一片荒山80%長的是比人還要高的雜草,如今漫山遍野的佛手,一眼望不到邊際,在村民眼里成了一座“金山”。
李波是團山村人,1996年開始從事經營藥材的生意,走南闖北到過不少地方。20多年來,他接觸了大量的中藥材,結交了全國各地的中藥材商,也跟著他們學到不少中藥材生意經,對藥材的屬性、品種、種植、管理都有較深的了解和認知。比如,什么藥材適合做粗加工利潤高,什么產地的什么藥材品質最好,在哪里需求最旺,他全部摸得門兒清。近年來,隨著中藥材市場的進一步細分和專業化,他意識到,單靠傳統的倒買倒賣很難再獲得穩定發展,得有自己的生產基地才能更好地把控質量,掌握市場的主動權。于是,他開始留心中藥材的種植項目。2015年,他通過一個經營中藥材的朋友結識了佛手。據了解,佛手是傳統中藥材,用現代生物技術加工提取后,可用于抗病毒等藥物,還可制作減肥茶、護肝茶、佛手茶等保健飲品。隨著中藥材現代化應用進程的加快,市場愈加廣闊。而他的家鄉屬典型的亞熱帶氣候,無環境污染,當地土壤偏酸性,特別適合佛手種植。項目選好了,基地具體選址成了問題。在農村委的推薦下,李波邀請仁壽創新農業技術人員鄧老師到團山村實地考察、調研、取樣,最終將種植基地選定在團山村。李波介紹,團山村山地多,耕地面積較少,不利于精耕細作,但恰恰復雜的山地地形有利于形成天然的排水溝渠,再加上氣候溫和、海拔適中,具有發展特色經果林和藥材種植業的得天獨厚條件。2015年11月,李波和合伙人在團山村流轉3000余畝土地,著手種植佛手。

“2021年基地實現初掛果,收獲了100多頓(干貨),帶來接近400萬元的收入。”

佛手的掛果期為4年,為了讓村民有盼頭、有收入,李波雇傭村民翻地、除草、施肥、灌溉、整枝等,每人每天支付60元的工資。僅憑這一項,村民就可以年增收數千元。
“我把土地流轉給李老板了,每年不僅有收入,每天還能來幫工,一天至少也能有60元,離家近,還能賺錢,日子是越過越有滋味兒了。”團山村村民葉柯宏說。團山村有許多像葉柯宏一樣上有老下有小的村民,他們難以離家外出務工。李波的佛手園,解決了附近村民的就業難題。“每天平均有二三十名村民在基地幫工,負責除草、掏施肥溝、剪枝等工作。但摘果、烘干的收獲季節,勞動力需求更大,有80到100名左右。比如摘果期,工人的工資是按照果子的重量計算,勤勞肯干的工人兩個月最高能有1萬多元的收入,中等的工資收入也有7000元左右。
“沒想到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如今還當上了管理人員,每個月還有額外的管理工資。”基地生產管理員劉平高興地說,基地現在還有兩名管理人員,情況和他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從農民到從事管理工作,真是越干越有勁,致富更加有信心。“下一步,我們將把這個佛手產業延伸,在團山村打造萬畝佛手、佛手基地,與中藥研究院、醫科大學等科研機構、院校合作,將佛手、佛手的提取物研發出來,做精深加工,讓小佛手逐步成為鄉村振興大產業。”李波說。
|